详细字义
◎ 髡
〈动〉
(1) (形声 。( kūn )从髟( biāo),与毛发有关,兀( wù)声。本义: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)
(2) 同本义 [ancient 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]
髡,剃发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髡者,使守积。——《周礼·掌戮》
辩通凿颠者髡。——刘向《列女传》
接舆髡兮。——《楚辞·屈原·涉江》
乃髡钳季布。——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
(3) 又如:髡刖(古代刑罚,去发称髡,断足称刖);髡钳(古代刑罚,去发为髡,用铁束颈为钳);髡发(剃去头发);髡首(剃光头发,光头);髡人(被剃去头发的罪人);髡头(光头。同髡首)
(4) 剪去树枝 [lop off tree branches]
十年以后,髡一树,得一载,岁髡二百树,五年一周。——《齐民要术》
词性变化
〈名〉
僧尼 [monk]。如:髡缁(道士,代指道教);髡人(僧侣,僧人);髡首(指僧尼)
𩮜髮也。从髟兀聲。髨,或从元。苦昆切
(髡)𩮜髮也。楚辭涉江。接輿髡首。王注云。髡、剔也。剔者、俗
𩮜字。周禮。髡者使守積。注云。此必王之同族不宮者。宮之爲翦其類。髡之而巳。而部曰。罪不至髡。完其而鬢曰耏。从髟。兀聲。苦昆切。十三部。
(髨)或从元。元亦兀聲也。故亦从元聲。古或假完爲髡。如漢㓝法志。完者使守積。王制注同。